痔的盆底动力障碍理论及其相关的解剖生理基础
人们对痔酶认识己有很长的历史,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痔的本质才为人们认识,新近研究资料表明,痔与盆底动力改变有密切关系,本文就痔的盆底动力障碍理论及其解剖生理基础作一综述。
l 解剖生理基础
l.l 肛门内括约肌活动异常 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环形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,其上界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,下界至括约肌间沟,环行肛管的上2/部分。肛门内括约肌屑平滑肌,肌束为椭圆形。肛门内括约肌受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惑神经双重支配,交感神经兴奋使内括约肌收缩,副交惑神经兴奋使内括约肌松弛。肛门内括约肌的主要功能包括:(l)保持肛管静息压力,正常情况下,未排便时,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收缩状态,使肛管保持一定的压力,闭合肛管,避免大便失禁;(2)排空肛管,排便时,通过肛管的舒张和收缩,将粪便从肛管排出;()外括约肌功能的补充;主动闭合肛管时,内括约肌有补充外括约肌张力的作用,使控便能力得以加强;(4)扩张肛管:内括约肌充分松弛时可保证肛管充分扩张,使粪便顺利通过和排出。
大多数痔病患者的肛门静息压较正常人高,一般认为与内括约肌过度活动有关。Hancock等了检测了5例痔病患者,发现其肛管静息压(9.2kPa)明显地高于对照组(.5kPa)。9%的患者有超慢波,而对照组仅占7.5%。外括约肌麻醉后,超慢波仍存在,有超慢波的患者其肛管静息压较高于后者。提示内括约肌过度活动或反常收缩可能是某些痔病患者的致病因素。Roaver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Ⅳ期内痔lll例,成功率95%。
.2 肛门外括约肌活动异常 肛门外括约肌是随意肌,由皮下部、浅部和深部构成。皮下部肌束环绕肛门呈圆形,位于皮下。浅部肌束呈梭状环形包绕肛管中部,位于皮下部外侧稍上方,为肛门外括约肌中收缩能力最强的部分,其后部肌束附着于尾骨后外侧面,构成肛尾韧带的重要部分。深部肌束呈圆形,环绕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层的外面,深部的大部分肌束与耻骨尾骨肌联合构成肛管直肠肌环的前部。肛门外括约肌的功能:(l)固定肛管;(2)协助内括约肌功能:大约5%的肛门静息压是由于肛门外括约肌的持续张力收缩引起;()蠕动性排便;肛门外括约肌通过类似于肠壁的蠕动排出粪便;(4)外括约肌充分松弛时可保证肛管充分扩张,使粪便顺利通过和排出。
痔病患者的高肛管压并不仅仅与内括约肌过度活动有关,Franckner等指出,正常人肛管静息压5%由内括约肌承担,是过高地估计了内括约肌的作用,如果骤然充胀直肠,内括约肌松弛,肛管压下降仪O%。由此可见在痔病高肛管压中,外括约肌的作用不可忽悦。schweiger发现外括约肌可构成5%~27%的肛管静息压。Teramoto等上用组织化学技术对24例痔病患者的外括约肌进行了活检,发现 其中I、Ⅱ型纤维有不同程度的肥大,其直径(Ⅰ型:2μm,Ⅱ型:47.9μm)明显大于对照组(I型:2μm;Ⅱ型:0pm)。Ⅰ型纤维数量增加,较对照组占明显优势,其优势程度随病程而增加。此项观察结果表明,痔病患者的外括约肌较正常人处于比较明显的张力性收缩状态。
- 上一篇:外伤性动脉瘤闭塞性手术过程详解
- 下一篇:痔疮病人菜谱